里约残奥会落下帷幕,中国代表团连续四届称霸世界。辉煌背后,是怎样的付出?付出之后,是否有足够的回报? 举国体制制造金牌 政府花大钱建基础设施2000年悉尼残奥会上,中国残奥代表团在奖牌榜上还排名第六。那时的他们还并不起眼,但正是从那年起,中国残奥代表团开始发力,他们的目标很明确——要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参加所有项目,并力争攀升至金牌榜榜首位置。据官方统计,中国生活着8300万名残疾人,这相当于德国的人口总数。庞大的残疾人基数,让中国残奥代表团选材面极广,他们缺少的,是完善的硬件设施和系统的训练计划。伴随着残疾人教育和社会救助的法律被推出,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场馆也得到大力建设。核心是位于北京郊区的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,它占地面积为30公顷,拥有现代化的钢铁玻璃建筑、体育馆、游泳馆、自行车道和一个大型公园,能容纳800名运动员在此训练。此外,全国还兴建了大量体育馆。德国残奥会代表团领队卡尔·夸德多次访问这片训练场,他评价说,“中国的体育科学目前处在很高的水平上。”在2008年,中国顶级残疾人运动员中,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才能被挑选出来参加残奥会比赛,代表团聘用外籍教练和假肢专家以及专业的医疗团队,保障残疾人在比赛中能够发挥出最佳水准。2016年,中国残奥代表团派出310名运动员到里约参加所有22个体育大项,在所有代表团中规模最大。而其中只有20%的中国运动员年龄超过30岁,这也是极为少见的。训练场馆到位,下一步就是训练体系了。以近年来被报道较多的盲人足球为例,由于北京举办08奥运会,中国在任何项目都不能缺赛,全国各地也是在05年才开始陆陆续续组建盲人足球队。我国盲人足球运动的训练形式主要以业余训练为主,如有比赛任务则进行赛前集训,所有的运动员只是在有比赛任务的情况下,才进行短期集训和适应训练,比赛任务结束后,队员基本脱离系统训练。其训练模式大多为:简单选材—赛前短期集训—参加省市级比赛—根据比赛成绩选拔—短期强化集训—参加全国性比赛与选拔—短期强化集训—参加国际比赛—解散。由于经费和赛制所限,多数球队打3-5场比赛,冠军打6-8场比赛。全国的盲人足球省队,36.4%的球队训练场地属临时租用,45.5%的训练场地是临时借用,18.1%的球队的训练场地较为固定。所有球队的训练场地都是以各种形式依附于学校或体育系统的场馆。一份陕西省的残疾人体育竞赛训练研究显示,在当地,训练年限在6-10年区间的残疾人运动员最多,占到接受调查的总人数的43.85%,其次是训练3-5年的残疾人运动员,占到26.32%。每周,训练1-3次的残疾人运动员人数,占到62.5%,每周训练3次以上的占约10%。虽然,和健全运动员的训练系统性相比,中国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差距明显,但在从无到有的薄弱基础上,能够依靠“举国体制”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成就,中国残疾人运动的进步世界罕见。正是有了“举国体制”的保障,24岁的河南小伙、四届残奥会中的十金王许庆,19岁的篮球女孩钱红艳,26岁的盲人足球运动员王周彬,75岁的中国轮椅击剑队教练庄杏娣,她们的人生才得以改变。从哀叹命运不公,到挑战生理缺陷“站”起来;从无事可做,到将体育运动作为终身事业去追求;从封闭自我,到走遍世界。从这一点来说,“举国体制”造福了一批残疾人运动员。 本文来源:体育 作者:王阻拦 责任编辑: 孙海阳_NS7151 本文系原创稿件,版权属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,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下载使用时须注明"稿件来源:或者××",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。 1 2 3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