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厉害的父母早就戒掉了焦虑与内耗,对待孩子的态度就这6个字

时间:2025-04-04 00:27:23来源:热搜聚焦网 作者:水月

好的父母,爱自己多一点,孩子的世界温暖也要多一点;情绪稳定一点,孩子的人格就健全一点;适当“弱”一点,孩子就强大一点;给孩子的“宽容”多一点,他的成长就会快一点。——萨姐作者:暖心前几天刷到一个帖子,一个妈妈吐槽:不管自己再怎么用心教育,孩子都长不成自己期待的样子。这位妈妈说,她和孩子就像仇人,平时不说话,一开口就吵不停。你想让他听话,他却事事和你作对;你希望他努力学习,他却摆烂颓废;你越是耐心地与他沟通,他脾气越大……她的吐槽引来了很多父母对孩子的“控诉”:做事拖拉、磨蹭、沉迷于电子产品、脾气大、喜欢回怼家长、自以为是……为什么我们拼尽全力,却依然养不好孩子?因为,很多父母都在用“蛮力”去养孩子,把焦虑、内耗散布在了孩子的周围,让孩子缺少爱的氛围。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:在教育孩子的路上,心在哪里花就开在哪里。真正厉害的父母,是从不内耗与焦虑的,他们对待孩子就这6个字,让孩子坚韧又上进。01看得“透”:先爱自己,再爱孩子自从当了父母,许多父母的“牺牲感”很严重,他们可以:砍掉多余的社交,全心为孩子付出;可以自己舍不得买衣服,孩子的东西却再贵也要买……可是,有时候你越爱,孩子越不懂珍惜。曾经看到过一位网友留言:“自从有了我和弟弟,妈妈就辞去了工作。她把人生的希望寄托在我和弟弟身上。可是我却觉得她很烦,只要她一说话,我就想捂住耳朵。”为什么“用心”的父母换不来孩子的爱呢?因为:父母缺少“爱自己”的那种精神,在孩子面前失去了价值感;付出太多,越容易对孩子“索要”回报,然后将焦虑的情绪不断传给孩子,让孩子也不断焦虑和内耗,最终让亲子关系越来越差劲。好的教育不是对孩子付出,而是学会“先爱自己”。演员刘敏涛曾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,这段婚姻让她失去自我,活得束手束脚。离婚后,她选择了先爱自己:去滑雪、去画画、去全球旅行……她的自信、独立、潇洒,不仅让自己活成了一道光,也照亮了女儿的人生。曾经听到一位妈妈说过这样的话:孩子是他、我是我,我不能因为养孩子就把爱自己的那份心转移,我要先活出漂亮的自己,才能让孩子来爱我。为人父母,凡事走在孩子前面;就算是爱,也要分给自己多一点。爱自己,孩子才能切身感受到爱的力量。02想得“开”:不在小事上焦虑在网上看到一个很有松弛感的教育。一个初一的孩子考试成绩在班级倒数。她的妈妈非但不打骂她,反而请她吃火锅、看电影。别人都问这位妈妈:心态怎么这么好?她说:“该用的办法,我都用了,尽力了,剩下的看她自己吧。”她不再管着孩子学习。她允许孩子学轮滑,养猫,踢跆拳道,定期和孩子谈心。没想到,这种拥有松弛感的教育并没有让孩子自暴自弃,反而因为多了一层自由的探索,孩子在学习上动力更足了。做好父母的第一步,就要学会看得开,守得住为人父母的初心。有些父母是学霸,可能摆脱不来孩子是学渣的命,你的管束和焦虑反而让孩子反感。曾经有一位网友“吐槽”:自己和丈夫都是博士毕业,可是儿子却是学渣。她拼尽了全力,孩子成绩在班里依然是吊车尾,还因为学习压力大而产生厌学。后来,他放下了焦虑,才发现:儿子喜欢研究厨艺,10岁就能做好几种像样的饭菜;儿子心地善良,进楼栋门的时候,看到身后有人,总会用小手撑着门,等着后面的人一起进来;儿子孝顺父母,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……过于完美、严谨的父母,会摧坏孩子的自主能力与自信。在教育中,如果你发现自己属于紧张焦虑、对孩子管太多的父母,那就要适当放手。凡事松弛一点,在有些事情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父母看得开,孩子才会走得远。03“静”下心:稳定情绪,减少矛盾前不久,看到一条新闻。一位妈妈开车时和自己的儿子发生了争吵,于是她将儿子赶下了车。原本想着就是惩罚一下儿子,没想到过几分钟后再来接,儿子却不见了,妈妈急得大哭。很多父母都是如此。事发时暴怒得像头狮子,事后又自责后悔。可是,当你和孩子产生“对抗式”情绪那一刻,就已经在伤害孩子了。有人总结过:易怒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这几种性格缺陷。1)脾气暴躁:心理学有一个“仿同”心理:意思是孩子会把父母的个性、特点不自觉地吸纳为己有。如果父母性情暴躁,孩子将来也会变成易怒的人格。2)容易养成讨好型人格:父母经常对孩子发火,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,孩子会因为害怕犯错而学会看脸色,最终让孩子学会讨好。3)会让孩子变得脆弱敏感经常被父母吼骂的孩子,内心会觉得自己很差劲,什么也做不好,从而变得自卑敏感。有人说过:情绪平和的父母,是孩子一生的好福气。这让我想起了作家史铁生。他因为双腿瘫痪,性情变得暴怒无常,整日郁郁寡欢。可母亲始终用温柔的爱呵护着他,用柔和的性情化解他的痛苦,最终将他成功“救赎”。遇事学会冷静,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世界的引路人。一旦孩子让你生气了,学会“静”,先稳定自己的情绪,才能给到孩子有效的支持。懂得自控的父母,你才会被孩子敬佩。04学会“慢”,教育孩子别心急台湾教育家“黑幼龙”,他事业有成,受人敬仰。然而,他的四个孩子中却有三个都是“问题少年”。打架、闯祸、厌学、考试考零分。后来,经过他的精心培养,这四个孩子居然都非常有成就。谈起教育他说了两个字:慢养。他说:教育孩子不要太着急,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,不以当下的表现评断孩子,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。他谈到,老二上初中时,成绩很差,甚至还考过零分。他当时很焦虑,但还是鼓励孩子去做他喜欢的事。后来上了高中,老二又迷上了摔跤,他还是一如既往支持他。孩子感到自己被尊重,渐渐理解了父母的苦心。从此开始发奋读书,成为名校的医学博士。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是:父母潜意识层面对孩子的攻击。比如:有了问题,父母就想马上解决,不给孩子缓冲的时间。又或者,孩子想做的事情,你拼命去阻止,让孩子按照你的节奏来。这样的攻击在潜意识里面,你在对孩子说“你很弱、你需要帮助、你成不了大事”。教育的本质,是通过引导,让孩子产生内在的驱动力,主动自觉地去做事。因此,父母要学会“等”:等孩子自己去发现他的问题;孩子磨磨蹭蹭时,你要学会等他去体验后果;孩子犯错时,请等一等,让他自己去承担后果;凡事不要太着急,给孩子时间去长大,他的人生越自由。05“弱”下来以柔克刚,更能征服孩子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网友吐槽他的“完美妈妈”。从小到大,无论什么事,他的妈妈都会主动去替他做。即使生病不舒服,早上也要爬起来给他做早餐。他在学校发生了很小的矛盾,妈妈都会冲到他的前面去替他解决。后来,他越来越依赖妈妈。到了大学,有时候发生矛盾,他都要问妈妈“怎么做”。我们总觉得:替孩子多做一点,孩子的成长就会轻松一点。可是,“能力强”的父母,其实是困住孩子的牢笼,让孩子失去展现自我的机会。在一档《超脑少年团》的节目中,00后少年党一桐在编程上展现了惊人的天赋。后来,他的妈妈在谈到教育经验时说:“党一桐从小动手能力就很强,但是这个强是因为我们从小培养他的一个能力,就是我喜欢示弱,让孩子自己去动手解决问题。”教育孩子,我们就要学会让孩子在解决问题中积累经验。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也曾说:“父母越厉害,越要学会收拢翅膀,因为我们成人的厉害,会变成孩子发展的天花板。”因此,父母应该学会“以柔克刚”,用以退为进的方式激发孩子更多的力量与责任。父母“弱”了,孩子就会变得强大。我们要给孩子展现价值的机会,他的价值越大,能力也越大。06学会“听”: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如今的亲子关系,“倾听”成了父母最大的障碍:孩子考差回家哭,父母不听原因,觉得小题大做;孩子闯了祸,父母不问为什么,对着孩子又打又骂;孩子说自己压力有点大,父母就责骂“我看你是想偷懒”……这些经常被父母“拒绝说话”的孩子,内心其实很痛苦:跟父母倾诉没有用,因为从来得不到理解;他们会觉得憋在心里不会被骂,所以压抑而痛苦地在成长。关系学大师卡耐基说:想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,先要成为一个善于倾听的人。“倾听”并不是简单的听,它的深层含义是:给孩子表达的机会;了解他的困境、他内心的想法。尊重他,爱他。一位网友说:小时候他被人起了绰号,他很生气。于是只要谁喊他绰号,他就打谁。后来,老师发现了他的举动,把他叫到办公室。他以为老师要批评她,当时害怕得不敢抬头。没想到,老师却对他说:“我知道你平时不打人,你这样做肯定有什么原因,你跟老师说说。”他说:那是我第一次感觉被深深的接纳是怎样一种感受,她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个坏孩子。研究表明,家长擅于倾听,对孩子成长意义重大:一方面,孩子的情绪可以得到发泄,不容易出现抑郁的情绪;另一方面,孩子会信任家长,愿意和家长分享心事,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。因此,父母要学会给孩子说话的权利,让他的心向你靠近。07曾看过一段话:“为什么医生养孩子都比较佛系,老师养孩子却比较严厉?”“因为老师见过最优秀的孩子,而医生见过最后悔的家长。”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,所以我们尽量不要让孩子过得太痛苦,否则你会悔恨终身。真正厉害的父母,不会在孩子身上用蛮力:爱自己多一点,孩子的世界温暖也要多一点;情绪稳定一点,孩子的人格就健全一点;父母“弱”一点,孩子就强大一点;你给孩子的“宽容”越多,他的成长就会快一点。如果你想成长一个好父母,那就请你既成为孩子的能量源,也能成为他的港湾。

声明:个人原创,仅供参考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相关内容
推荐内容
热点内容